在Coursera上面选修了香港中文大学李欧梵教授的课程:“中国人文经典导读”。整个课程一共四讲:英雄本色,政教道通,江河日月,魂兮归来。初听一、二讲时未有太多共鸣,后来慢慢渐入佳境。尤其最后讲鲁迅的个人认为是其最佳。课程要求最后根据四讲题目,任选一个方向写一篇文章。本想写最后一个题目,动笔起来觉得人生阅历还不够到能写鲁迅的程度,于是便挑了“英雄本色”来写一点自己的粗浅见识。下面是正文。

最近在上一门课:发明与产权保护,课上教授列举了时代周刊评选的1000年内对世界影响最大的100个人,名单上有:爱因斯坦、爱迪生、伽利略、牛顿、哥伦布、林肯、特斯拉、甘地、曼德拉、杰弗森、毛泽东、郑和、曹雪芹……看着这一长串名字,我问自己:他们是英雄吗?在我看来,他们都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,都能称得上是伟人,但是如果要说都是英雄,好像有些牵强。

说到英雄,脑海中便浮现出一幅“扶大厦之将倾,挽狂澜于既倒”的画面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岳飞。小时候读《满江红》:“抬望眼、仰天长啸,壮怀激烈。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”,仿佛看见岳将军一袭红衣铁甲落寞的背影。当读到“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血”时,心中有莫名血气涌动,幻想能随将军左右杀敌。在我眼中,岳飞便是一等一的大英雄,他文韬武略,仁德谦恭,而最后悲剧的结尾更把这种崇敬之情推到了最高潮。

慢慢地在成长的过程中,看的书多了,接触的事物多了,对岳飞的解读也多了。有人说:岳飞的军功没有坊间传说得那么神,秦桧没有想象中那么坏,十二道金牌回京也是子虚乌有。对于这些说法,我知道也许有些是真的史实,但是岳飞在我心目中的英雄形象,却不会因为这些所谓的“辟谣”而失去光辉。我承认,随着人的成长,我们对社会,对英雄的理解会发生改变。但是那些早早就存乎与心的英雄,却不容易抹杀。前者是理性思考的结果,后者是感性人格的寄托。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英雄,他们不一定像一座灯塔指引我们前进,但是确是世界观、人生观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。

我们常说:英雄出少年。可是,少年也出英雄!英雄崇拜往往在年少的时候就形成了,我姑且称之为“少年的英雄情怀”。那个时候课堂上老师教的是《项羽本纪·节选》。这个节选很有意思,一般学校教的都会是鸿门宴这一段。我以为这一段并没有描绘出项羽的英雄气概,反而让我们扼腕叹息:为什么项王不杀了刘邦啊!读到项伯告密时,不禁大骂“小人”;读到项庄舞剑时,心也随着那剑左舞右摆;读到项伯挡剑时,破口大骂“贼娘的叛徒”;读到刘邦借如厕悄悄溜走的时候,心情也仿佛范增一样,且怒且无可奈何。就好像看动画片一样,小孩子读书容易产生带入感,不知不觉自己就仿佛是那坐在东向的项羽,只不过我们心中所想的只是一心一意杀掉刘邦罢了。但是故事不遂人愿,留给我们的只有一声叹息。老师在文本之外,还会补充诸多细节,譬如项羽指着秦始皇的车架说“彼可取而代也”。当然项羽坑杀十万秦兵是不会讲的,场面太过“限制级”了。如果有小朋友会背项羽垓下所作的歌还会受到表扬。

“力拔山兮气盖世。
时不利兮骓不逝。
骓不逝兮可奈何!
虞兮虞兮奈若何!”

勇武、大力、宝马、美人!这一切的一切,即使是懵懂无知的我们,也会油然生出一种憧憬啊!于是,我便记住了项羽这个名字。

托马斯·卡莱尔把英雄分为六类:神、先知、诗人、祭祀、文人、王侯。这种分类是按崇拜的等级,和社会发展的过程而分类的。人在年少无知的时候往往更容易发生崇拜,到了而立之年看清社会表象之后便很难再崇拜一个人。一方面,我们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,不能做些什么。对于我,毕业后在硅谷找个差事努力工作就是一辈子了。我99.99999%确定自己不可能像项羽一样建功立业,战死沙场。那么我崇拜一个自己永远达不到的目标人物有什么现实意义呢?另一方面,我们更容易地就看到了事物的两面。譬如项羽,长大了之后读完整篇《项羽本纪》之后,了解到他暴虐、自负、胸无城府的一面后,知道他并不是一个神,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啊!于是儿时的英雄形象走下了神坛。

但是尽管很难再产生英雄崇拜,对原来心中的英雄也有了新的看法,可那已经形成的“少年的英雄情怀”却成了一段不可割舍的回忆。正如没有人愿意砍掉自己的健全的手脚一样,没有人愿意抹去一段美好的回忆。而这种“少年的英雄情怀”和当前理性的世界观合在一起,组成了我们对于英雄本色两面性的认识。无数的影视剧作,不论是国内的讲项羽、赵云的电影,还是国外的超人、X战警、蜘蛛侠、钢铁侠,都突出表现了英雄的感性和理性的两面,以此来契合人们心中对于英雄的定义。

那么,当英雄崇拜慢慢变成一种情怀,那些英雄对于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呢?我认为他们是存乎于我心中的火种。每天按部就班上班上学,有着切合实际的理想,和朋友聊些生活琐碎、电影八卦,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不会触碰到心中的那块地方。但是当天下大势分分合合,合合分分,乱世终于来临的时候,我会用心中的火种去点燃时代变革的火炬……说得有些抒情和遥远,那么在太平盛世里又怎样呢?也许在人生中总有那么几次,是需要自己走出舒适区,像一个英雄一样挺身而出,燃起心中那团火,去面对那不可预料的结局。抑或是连这个偶尔闪光的机会都没有,那么当读到“夏天,蚊子多了,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,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,晚出的槐虫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。”却也发现自己的寂寞似乎没有那么寂寞了。